INFORMATION ? 新聞資訊中心 |
采源食品配送話你知:食品保質期到底是誰定的?發表時間:2018-12-28 15:57 ![]() 沒過保質期的食物真的就不會壞嗎? 今天十二點過保質期的食物是不是十二點零一分就不能吃了? 保質期真的能準確衡量食品安全性嗎?保質期又是誰定的呢? 今天,小編來給大家解答一下。 “保質期”的“質”并不一定是安全指標 “保質期”是一個最通常的說法,類似的還有“貨架期”“保存期”“最佳食用期”“最佳賞味期”等等。這些說法在定義上有一定差異,不過日常生活中,消費者們一般不做區分,都作為“保質期”。 哪個指標最容易變得不合格,那么“保質期”就是保的哪個指標。比如熱灌裝的酸性食品、水活度很低的食品、罐裝食品、無菌包裝的食品、冷凍食品等等,這些食品中細菌和霉菌無法生長,所保的“質”就是風味和口感。它們即使過期了,也不會變得不安全。 而那些生鮮的食材,以及沒有完全殺菌的食品,如果沒有完全抑制細菌生長的措施(比如冷凍、真空、防腐劑等),“變質”的原因就往往是細菌生長。在超市里,放在冷藏柜里賣的食物基本上就是這一類。這類產品,臨近保質期的時候,就建議大家不要購買了。 保質期,并不是“安全/有害”的分界線 食品的變質是一個連續漸變的過程。食品成分或者其中的細菌,不會看著保質期按照我們的指示變化——它不會像許多人想的那樣:在保質期之前,老老實實呆著;過了保質期,一下子就變成了毒藥了。 “保質期”是指在那個期限內,食品的任何一方面都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。這是廠家的一個承諾——在此期限內,食品的風味、口感、安全性各方面都會保證。如果出了問題,廠家需要負責。而過了保質期,并不意味著就壞了,只是廠家不再擔保——這跟買個電器,保修期可能是一年,并不意味著一年之后就壞了是一樣的。 食品保質期誰來定?廠家自己 食品能夠保存多長時間,跟食品的種類和配方有關,還跟生產工藝密切相關。同一種食品,技術好、生產規范的廠家可以實現更長的保質期。 保質期保護的其實是廠商 許多人聽說保質期是廠家自己定的,自然的反應就是“那廠家亂標保質期怎么辦?” 實際上,保質期是告訴消費者“我保證這個產品是合格的”。如果不合格,那么廠家要被罰;如果造成消費者受害,那么廠家要賠償。但是,如果過了保質期,那么產品出了問題,廠家就沒有責任了。這種情況下,保質期相當于一個“免責條款”。 “不變質”的前提是遵循廠家的保存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,“保質”的前提是需要遵循廠家的保存要求。否則,在保質期內食品也可能變質,而廠家也沒有責任了。 比如說,鮮奶保質期兩周,是指沒有開封而且冷藏的前提下。如果已經開蓋,或者放在室溫下,那么就可能很快變質,而廠家對此也沒有責任。 保質期是怎么定出來的呢? 一般而言,是按照行業一般要求,或者跟經銷商確定一個需要的保質期,然后研發人員通過改進配方、生產工藝等來設計產品。 通常是把產品在設定的保存條件下保存(有時候也通過某種“加速變質”的保存條件來推算),每隔一段時間取樣,測定各個關鍵的指標,看是否還在設定的標準范圍內。如果在確定的保質期內,各個指標都可以接受,就用這個保質期; 小編的總結 所以過期1天還能不能吃呢?答案是……“你自己個兒看著辦吧!” 更多資訊請關注焙心集團
文章分類:
食品知識
|